close

600_125  

 

【新聞】打掃不只是打掃 
重要是學的是把一件事做完的「方法」及將工作做好的「態度」

〈校園直擊1〉家長觀念有誤 疼錯方向

文/周素珍

李老師滿面不悅地進辦公室,「怎麼啦?一早眉毛就打結,小心老得快唷!」我半關心半開玩笑地問。

「還不是班上的『王子』,他爸爸一早打電話來『關說』,不要孩子掃廁所,要我幫他換工作。」李老師班上的小昌(化名)因養尊處優的環境加上父母寵溺,驕縱任性的習氣早已耳聞。李老師帶班一向有原則,想知道他的回應。「我當然不換呀!『王子』不做,其他的孩子就得跟他換嗎?」李老師愈說愈氣:「氣人的是,他爸爸竟要脅我,若不換要告到校長那兒,還說他家的孩子是老闆命,不做『低下』的事,最好其他掃地工作也別做。」

李老師的怒氣引來其他同事的關注:「別氣啦!我們班一個男生不會用掃把,我要他回家練習,你知道他媽媽怎麼說?他說他兒子在家是不掃地的,為什麼要『幫』學校掃?」「一個家長說的才經典,」陳老師也加入話題:「他說:『我的孩子是去學校學知識的,可不是去當無薪勞工。況且現在有掃地機器人,誰還用掃把呀?』」這似是而非的說法,我們氣結至無辭以訴,只剩歎息。以這觀點類推:不用學計算,反正有計算機;不用學寫字,電腦打字又快又漂亮。可是,這對嗎?

小學的「小」指的不是小學問,而是「基礎教育」,這個階段重點在奠定學生的學習素養及待人接物。如果我說「學」掃地學的是把一件事做完的「方法」及將工作做好的「態度」,不知大家是否認可?

工作做好是需要技巧、條理及方法的,這種問題解決能力可不是教科書可以傳授。在工作中,靈巧的孩子可以引領效率較低的孩子一起做,除了彼此仿傚做事方法,砥礪成長,也促進同儕互助情誼及融洽的團體生活。

維護學習空間的整潔需要大家分工合作。不管是老師主導或學生自主分工,服從及合作就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品德素養;責任感的養成更表現於工作時的態度及完工時的呈現。

短短十幾分鐘的工作氛圍中,不啻是一個微型社會的運作。有的人做事方法得宜,條理清楚,做得快又好;有的為人設想願意多做點;反之,有人怠惰,這勢必加重夥伴的工作量。品德教育成果良劣在清潔工作中灼然可見。

隱含這些品格陶冶的啟發及收穫,誰還能指責掃地是「低下」的事?寵孩子是要讓孩子在各種環境的琢磨下成長,在未來生活中適應得更好,而不是養在溫室中,一脫離護翼就驚慌失措。給孩子動手做的機會,在做中學,孩子的突飛猛進及善解人意,相信會讓你驚豔。

〈校園直擊2〉學才藝 卻沒學家事

文/文人川

返校開學之際,正逢颱風襲捲中南部,導致整個街道、校園全都陷入一片汪洋。這一天,我們不急著發課本、上課,因為有更多工作,需要好好收拾一番。

我請孩子們把窗台、牆壁、地面的污泥,用抹布、塑膠掃把先清理一遍,這時,五年級的新同學問我:「老師,抹布要怎麼使用?要先用乾的還是濕的?」原來她在家從來沒有做過家事,因為每天晚上都要學才藝、補習,根本沒有時間做家事。

無獨有偶的,又一位同學問:「老師,這個拖把怎麼把它弄乾?」我看了他拖地的樣子,再思索一下他所問的問題,果不其然,他也跟我說:「老師,我們家人很少拖地,因為我們家有外傭幫忙清理家裡。」聽完這兩個孩子的話之後,我深深感受到,現在孩子不知道是幸福或是不幸福?畢竟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,或是過著極度養尊處優的生活!

於是,開學第一天,我問孩子平常有做家事的請舉手?約莫三分之二,平常是主動做家事的又占二分之一,可見,有些是完全沒有做家事或是被動去做的。當下,我指派今天的聯絡簿,請他們以後每一天都得記錄做了什麼家事,並請父母親簽名;我還要他們在每個星期,統計誰做的家事最多,並且透過家庭訪談,了解孩子做家事的情況,再從中選出班上的家事小達人,進而慢慢推廣至班級整潔小達人。

現在的孩子,是E化下的孩子,對於離開3C以外的動手活動,都興致缺缺,更何況是得出力出汗又惹得一身塵埃的家事管理?我告訴孩子,家是大家共同的,不是只有媽媽、爸爸,更何況現在是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,也是一個孩子必須學習分擔家務的時代。

親愛的家長,請嘗試讓你的寶貝兒女做些家事吧!不論做得好或不好,都是其次,孩子需要的是做家事的機會,家長千萬別捨不得讓他們吃苦,因為,在溫室裡的花朵、孩子,是不容易成長的。


新聞連結: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3/new/nov/12/today-family1.htm?Slots=sub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ots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